近日,海博思创发布了其2024年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6,970.4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44%;实现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64,783.8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06%;实现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2,808.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87%。公司总资产1,097,150.47万元,较年初增长18.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14,120.20万元,较年初增长31.72%。
资料显示,海博思创成立于2011年,是行业领先的储能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供应商,专注于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传统发电、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终端电力用户及智能微网等“源-网-荷”全链条行业客户提供全系列储能系统产品,及储能系统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
此外,海博思创还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独角兽”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北京市隐形冠军企业、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百强。
海博思创作为储能细致划分领域的佼佼者,报告期内,紧抓国内储能市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历史机遇,依托多年积累所建立的市场、技术和研发的一马当先的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国内储能市场占据较高市场占有率,实现公司营收及利润持续增长态势。
同时,海博思创在夯实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全球化市场布局,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渠道,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的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当前,海博思创已与美国头部储能系统集成商Fluence、法国独角兽企业NW、澳大利亚能源集团Tesseract等商业伙伴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国际市场新机遇;并顺利交付了德国国王湖独立储能电站、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储能调频项目等,印证了海博思创的技术硬实力与交付能力。
为实现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重中之重。
国家先后发布了多个政策文件,包括《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实施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用以促进储能行业的发展。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电力储能累计装机首超百吉瓦,达到137.9GW。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达到78.3GW/184.2GWh,功率/能量规模同比增长126.5%/147.5%。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43.7GW/109.8GWh,同比增长+103%/+136%。
在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指引下,储能行业作为传统电力系统源、网、荷之外的第四类新兴能源产业,是当前推动主体能源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更替的重要领域,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应用场景、市场构建处于能源发展的最前沿。
从市场需求看,新能源装机迅速增加与电网调节能力不够的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CNESA预测,2025年全球储能出货量将达449GWh,中国市场占比超40%,在这一背景下,储能系统集成商成为产业链关键环节,作为国内领先的储能系统集成商,海博思创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红利期。
技术壁垒是海博思创在储能市场立足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格外的重视研发技术对公司业务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投入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
海博思创的高研发投入换来了显著的技术成果,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取得授权知识产权358项。其中累计授权专利168项,包含发明专利75项、实用新型专利74项、外观设计专利19项;累计登记软件著作权186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知识产权115项,其中新增授权专利54项,包含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9项。
2025年3月26日,海博思创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海博思创技术中心被认定为2024年(第31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这是对其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
海博思创的技术突破得益于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海博思创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小组成员涵盖材料科学、电力电子、电池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嵌入式系统控制、大数据分析、热管理系统等多个交叉学科技术领域。
海博思创与清华大学共建电化学储能系统构网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聚焦电池安全、构网型控制等前沿课题;同时,公司实验测试中心获得CNAS、CMA、TüV莱茵CTF2级三重认证,具备从电芯到系统的全维度测试能力。
市场表现印证了技术投入的价值。在标普全球(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于2024年11月发布的《2024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商报告》中,公司跻身2023年全球新增储能装机排名前三,其中以功率规模统计位居第二,以能量规模统计位居第三。同样来自该机构截至2024年7月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以累计装机和签约项目规模总和统计的排名中,无论以功率或容量单位计算,海博思创均位列中国大陆市场第一,在全球市场则排名均为第四。
在“双碳”目标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双重驱动下,储能行业正从单一功能设备向智慧能源中枢演进。作为国内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领跑者,海博思创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储能+X”战略,以“电网、人工智能、感知、芯片”四大技术基因为支撑,通过储能技术与多场景的深层次地融合,重构能源生态价值链。这一战略不仅标志着企业从设备供应商向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者的转型,更揭示了储能行业未来竞争的核心逻辑——场景化与智能化。
海博思创的“储能+X”战略以AI技术为突破口,构建了覆盖储能电站规划、设计、运维、交易的全链路智能化体系。其自主研发的AI云平台通过物联网与边缘计算技术,实现储能设备云边端无缝互联,将传统硬件转化为可智能决策的资产。以北京四元桥东坝河充储一体充电站为例,储能系统日均充放电循环一次,功率支撑占比达70%,峰谷套利占比30%,AI算法通过实时电价预测与负荷匹配,使单枪日充电量提升至320度。
在硬件层面,海博思创推出HyperBlock系列储能预制舱,其中8MWh交直流一体全液冷系统采用碳化硅架构,额定功率效率突破97%,功率密度较同种类型的产品提升25%。更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海博思创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宽频振荡难题,通过1Hz-2500Hz全频段在线监测,使用自适应监测装置与PCS阻尼控制策略,能解决次/超同步振荡引发的脱网风险,避免高频震荡影响,各项技术融合构建“监测-抑制-重构”闭环,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提供从设备到系统的全维度稳定支撑。凭借技术壁垒、场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海博思创正从设备供应商向能源生态重构者蜕变,在“双碳”时代书写储能产业的新篇章。